自主勤学思,互助更有力
——参加华科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读书会有感
伟德国际1946官网2018级硕士研究生 游贤梅
11月11日至12日,有幸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参加了由贺雪峰老师组织的读书会,第一次见到了这个传说中如神一般存在的组织。两天的时间,旁听了研究生们的读书汇报,也随大四同学一起“泡”了华科图书馆,收获不小。
华科读书会的规模,去之前就已经有所了解,但真正到了现场,还是感到惊讶。需要在会上做汇报的主要是华科社会学院在读的研一、研二员工,还有少数本科就读华科,现已在武汉地区其他高校或外省读研的员工,总共有五十余人。旁听的主要是本科生读书会的同学。每位研究生都需要对自己过去一个月的读书情况进行汇报,内容包括所读书目、自己对书籍的理解(以小结或主题式方式均可)以及感想。汇报人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便能简洁、高效地完成汇报。
大家对参加读书会持非常认真的态度,这从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汇报材料、总是早早来到会议室、会议间隙讨论汇报内容这些行为上就可以看出。读书会同学们的时间观念也非常强,身上没有拖延的毛病,所以不管是日常阅读还是开读书会效率都很高。这与现在许多员工做什么事都很敷衍,开会也习惯性迟到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满满一屋子的人,都在认真听汇报,纪律和氛围都能保持得很好。
根据汇报的情况看,目前读书会的同学们都处于有条不紊的状态。读书会同学均分学科并有顺序、系统、集中地阅读原著,尤其是西方人文社科经典。同一级同学间的读书进度相差不大,研二同学主要在读福柯、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研一同学所读书目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四大家”。就本月读书会来说,合法化危机、现代性、《资本论》等成为热点话题,有多位同学以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解读。
大家都谈了自己关于阅读和生活各方面的感想,部分同学很满意自己目前的状态,也有部分同学表示虽有遇到困难但一直都在坚持。大家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个:(1)在阅读方面,只能记住书中的理论而无法对作者的思路进行把握,更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读后也难以总结;(2)在处理学习与日常其他事务的关系方面,易被一些琐事、杂事所干扰,导致计划被打乱或不能完成;(3)在与周围其他人对比及看待当下与未来方面,因其他同学的就业竞争优势或直接放弃“苦读”经典的缘故,存在压力过大、担忧、不平衡等情绪。
在读书会上,贺雪峰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态度和所做的努力,也一再鼓励大家。针对大家产生的疑惑、问题,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读书会的同学都是优秀的,也相信大家能够不断进步,并在未来取得成功。对于阅读,贺老师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看待,并要对其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1)阅读必须要加强对原著的研读,绝不能为了简单省事而直接去读期刊论文和其他资料,丢掉这第一步,往后无法弥补。(2)通过阅读可以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但阅读最终的、真正的目的决不是将其作为“教条”,而是为了找到作者观察和解释世界的角度和思路,学到可以为我所用的方法。因此,不要过多在意字词、概念,而要注意结合语境对原著进行分析。阅读是要“走进去”没错,但它还得要出来,“我们不是哪一家的信徒,我们是每一家而同时又是自己的信徒。”(3)经典原著的高难度毋庸置疑,我们既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又要看到阅读过程中的困惑是正常的。对于干扰,贺老师也建议大家勇于面对,将排除它作为磨练自己意志力和调节状态的一个好机会。总之,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要想收获果实,就必须先播种。
研二的同学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状态非常好。同时,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对经典的理解也比较深刻。他们对于原著的解读,我还难以听懂,但这并不影响我从他们的发言中感受到他们的认真、刻苦。对于研二同学的水平,我已有预期,所以并不惊讶。但研一同学的表现,实在让我感到意外。无论是状态,还是阅读速度和质量,普遍都非常好。当然,这也都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他们,让我觉得不一样,让我真的看到了读书会的不一样。
华科读书会的成功,除了有同学们自己的勤学、勤思之外,还得益于形成了一套高效运行的机制。首先,参与者较多,内部合作和竞争都是存在的,大家有行动的动力。因为既有学长学姐的带头,又有同级伙伴的同行,所以读书时不致感到“孤军奋战”,从而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读书会有严格的“监督”,这包括要求员工按时提交读书报告到公开的论坛网站、每月务必进行读书汇报以及开展学术性读书双周论坛,以此来督促和检查员工的学习。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网站三农中国上专门开通了研究生读书会专栏,所以学员的读书报告均须上传于论坛,供各届员工和老师点评。成员可在论坛中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也可以互评。读书汇报旨在总结自己一个月的收获和了解其他成员的读书情况,以此加强联系、形成参照,明确自身问题和学习优秀经验。相对于读书汇报,双周论坛更具学术性,它是通过由老师定题,员工围绕这一主题发表各自看法的方式来进行进入的交流。而且这样的交流往往比较“激烈”,大家也能从中得到提升。最后,读书会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暴走、聚餐、茶话会等方式,大家时常交流和沟通,互帮互助。集体的力量非常强大,它能带动每个人,也能有效解决问题。华科读书会做到了“不允许一个人掉队”,所以成效非常显著。
还不得不提的是,在华科读书会这套机制中,贺雪峰老师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带领者,自发起读书会以来,他便承担了读书会的所有组织费用。这包括给员工购书、资助日常聚餐游玩以及负担外来交流员工的食宿等。作为监督者,他是最忠实的听众和督导。无论有多忙,哪怕是人还在外地工作,也要在读书会前一晚赶回学校。读书会上,他认真听取每个年级每位同学的汇报,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大家做得不好的地方。即便是从早上八点半到夜间十点,中间只抽空吃饭、休息这样的高强度汇报,他也依旧坚持,没有敷衍之意。有时会感到惊讶,哪怕再坚持,我只听了上午和下午的汇报便觉疲惫不堪,可一看他,还是一样精神抖擞。无疑,也正是因为他这样勤勤恳恳,所以读书会整体的出勤率和积极性都非常高。作为评价者,他会对每位同学的读书情况进行点评,也会不厌其烦地解答大家的疑惑。他总是最捧场的,从不吝惜赞美之词,“好”、“很好”和“非常好”估计是被说频率最高的词。有意思的是,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总是会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这样一来,大家欢喜得很,兴致又高了好多。当然,他的“玩笑话”也总是包含着鼓励和支持,真的能让人自信乐观起来。
读书会创办于2004年,到现在,已经迎来了第15届员工。这不是只做一次就收的事,也不是只用一天就可以完成的事,它需要付出多少的时间、金钱与精力,难以计算。这还只是硕士研究生的读书会,他还组织了博士生团队开展调研活动以及调研会。很想知道贺雪峰老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有了创办读书会的想法,也想知道他有没有想过放弃,还想知道他还要办多久。但一想,这些问题都没有必要问,他的行动就足以说明一切。就像读书会同学说的,在贺老师眼里,在读书会的都是他的员工,他会尽力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同学。事实也是如此,在读书会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贺老师对每位同学各自的情况都很熟悉,每个人的成长他都看在眼里。他的“全年无休”,他的爱护和关心,大家都有目共睹。这次参加读书会时间虽短,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贺老师是一位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好老师。我想,他就是大家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后盾,也正是他的无私奉献成就了这么多的优秀学子。
参加此次读书会,我内心感觉到了震撼。于我而言,它既和我想象中相差无几,又好像超出了预期。我看到了大家对读书会的看重,看到了大家对学习的坚持,也看到了大家的“光环”。这些都是事先想到的。说超出预期,是因为我发现大家都一样,一样在阅读和成长过程中有困惑、迷茫和无助。不管是研究生学长学姐,还是和我一样并未真正进入读研阶段的同学,我们都是在慢慢摸索。也正因为这样,我现在突然变得有信心了,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前行。
时间是非常公平的,但同时又是无比残酷的。就学习来说,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谁也没比谁多多少。但就是这同样的时间,却能因为不同的心境和态度,给每个人不同的结果。能走多选,要看你想走多远和敢于真正走出多远。
据读书会中在华科之外就读的同学们介绍,他们所在高校目前都没有正式读书会,就算有也只是个别老师组织的非正式活动。这仅有的个别读书会活动也并非是在读经典,而是在读文献,目的是发论文。所以,作为员工,对于华科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和我们学院能够真正办起读书会,内心非常感谢。读书会意在给同学们创建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以此帮助同学们成长进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利用,积极参与其中,真正的不负时光!